• 冰球突破mg正规官网

    微信公众号手机站

    冰球突破mg正规官网文化

    最新新闻
    图片新闻
    冰球突破mg正规官网文化

    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>冰球突破mg正规官网文化

    父亲盖的厦子房

    来源:管理员     所属分类:冰球突破mg正规官网文化     阅读次数:165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6-20

        我的家乡在富平县流曲镇,父亲兄弟姐妹五个,他排行老二,爷去世得早,婆一直主持着这个大家庭。按照关中的习俗,男娃娶了媳妇就可以分家各自过日子了,1979年中秋,婆当家把大家庭分成了3个小家。

      

        “我给生产队说了咱要院‘庄子’,自己盖三间房,大家住在一起显得拥挤,你看咋样?”父亲说。母亲微笑表示同意。父亲串脸胡,略胖显黑,回忆起当时那蹒跚跑手续的背影,至今难以忘却。

      

        不久生产队把‘庄子’划在村北头,几个干部带着铁锨和白灰,拿着楔子打在地头,拉着长麻绳,带白灰铁锨边走边用木棒子敲击,雪白的四道线就划完了。父亲拿出舍不得抽的“宝成”牌香烟发给客人,一边叫母亲:“克里马擦包木讷去传茶”。

      

        父亲按照习俗盖的厦子房,利用黄土垒起三面土墙,朝院子一面留门窗,房顶只需少量的大木头做檩、梁,对做短椽子小木头要求也低,三面土墙中还有一面利用了围墙,这样就节省院落的空间,解决了用房不足的问题,“房子半边盖”也是关中八大景观之一,三间对开,光线充足,就是通风不畅。

      

       选好了日子打墙是第一步,石夯上面四个角上分别有四个孔,一人扶四人夯,有节奏地喊着铿锵有力的“幺号子”。打完了围墙,看起来似古城墙一般,虽土里土气,但冬暖夏凉,是祖先传留下的智慧结晶。但经不起风雨历练,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,农村原始的夯土筑墙已经被各种造型、各种用途的砖、钢筋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所代替。

      

        完工的那天,父亲蹲在打好的土墙边,拿出旱烟袋,一口一个烟圈,不时撩起灰色的衫子擦着额头的汗,我端起地上泡着花茶的搪瓷缸给父亲,他会心地笑了,这个温馨关爱的笑脸一直珍藏在我心中至今……

      

        “胡基”是盖房需要最多的材料,刚过完年,春季的雨水较少,是打胡基的好季节。胡基怕雨,一淋雨都前功尽弃,劳而无功,秋天风险更大,打好的胡基淋了雨,便成了一堆稀泥,让打胡基者欲哭无泪。

      

        父亲打胡基的技术娴熟,一块青石地板,一个胡基模子,一个平头的石夯,一笼草木灰,一把铁锨。经过一个来月乡党们同父亲一起的艰辛劳作,8000个胡基便准备停当了。改革开放后,土房土墙成了历史,建筑新材料取代了它。

      

        和泥是建筑过程中最脏最累的环节。泥料分为两种类型:一种是将黄土、麦草和适量的白灰混合而成,另一种则是黄土、麦穗壳与白灰的混合物。这两种泥料都需要经过浸泡、堆放并保存一段时间,以确保均匀方能使用。前者主要用于砌墙,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;而后者则用于抹墙,干燥后能够保持光滑且不易开裂。

      

        木材的大料、檩条、椽子都已备齐。木匠长德叔是村里知名的手艺人,父亲依照传统礼节,携带一盒点心、两包宝成烟、一包散装红糖登门邀请。开工前,需选择吉日焚香敬神。恰逢“四月八”会吉时,便放炮动土。建房遵循祖辈规矩,从外向内进行。在热火朝天的施工中,有拉胡基的、搬青砖的、和泥的、画线的、套大梁的……在忙碌的乡亲们进进出出,几天的吆喝声和汗水淋漓的协作下,5层青砖墙根基和胡基土墙已成型。父亲也是东奔西跑,一段时间的劳累加上未刮胡子,似乎显得消瘦了许多。

      

        立木上梁俗称“搭套”,木匠们对尺寸,做记号,量卯头,村里头邻居们这家送几个鸡蛋,那家送一盒点心,用最简单的方式表示祝贺,大檩上面写着“上梁大吉”字样,还有一双红色的筷子用红绳子绑于梁中,正午时分顺利完成,乡党们还吼字正腔圆的秦腔,拍拍身上的泥土,围着地桌坐下来按照传统“壶顶杯”的方式喝着土酒,父亲传茶倒酒给乡党们道谢。

      

        新居的前门敞开,左右各置一块门墩石,一踏入前门便可见到二门。在二门上方的厢房墙壁上,装饰着一个精美的砖雕神龛,上面覆盖着青瓦,这种建筑象征着祈求风调雨顺,确保农作物丰收的吉祥寓意。穿过二门,便来到了厦子房,两侧是单坡屋顶,三间房南北相对,中间是天井。抬头仰望,白天可见蓝天白云,夜晚则可欣赏月亮和星辰。天井中央摆放着一块父亲搬回来的青石板,被称作捶衣石,人们可以使用棒槌在上面敲打衣物。

      

        最后面一排是厨房,通向后院,虽然通风不畅,但那土里土气的建筑却彰显了三秦大地的淳朴气息、朴实的民风以及关中的地域乡土文化。房子收拾妥当,小麦收割完毕后,父亲便匆匆忙忙地前往地质队,开始他的野外工作。在他的心中,自从事地质事业以来,他倾注了毕生心血,为我们建造了一个温馨的家。

      

        我给父亲写了封信,说要搬到新房里,不久父亲回信同意了搬家……

      

        在收到信件的次日,乡亲们便伸出援手,助我们顺利迁入新居。岁月流转,我愈发深刻地感受到父亲当年背负重压远赴西藏高原,深入野外工作的艰辛,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。40余载春秋,父亲亲手建造的房屋依旧坚固如初,正如他那不屈的意志。我们在这片“土窝”中成长,成家立业。然而,父亲在汉中含泪辞世,却未能再回去看一看自己辛苦建造的厦子房,这成了我终生的遗憾。对于我而言,这是对黄土地的感激,对古老建筑文化的传承,更是对父亲深深地怀念。所有这些情感,都如同黄土般醇厚……

    ↑上一篇:听到赞扬
    ↓下一篇:小荷才露尖尖角